盖 在你的歌声里去梦想童让我的生命在你的记忆中流浪贞房
盖 在你的歌声里去梦想童让我的生命在你的记忆中流浪贞房
我家的老房子,是爷爷的爸爸张罗盖起来的。是6间坐北朝南土木结构的房子,听奶奶说,老爷爷年轻时是做牲畜买卖的经纪人,攒下点钱,给三个儿子先后建起三座宅院,还置办了120亩地,在当时当地,也算富裕人家。爷爷排行老二,我们家祖孙三代12口人就住在老爷爷建起的这个院子里。从我记事起,就看到我家的房子又旧又破,据村里的老人说,这座房子已有百年B2B商务网站历史。墙体是土墙,用土坯砌成。由于年代久远,房基蓝砖已经风化松动,墙面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裂缝,每当遇到下雨打雷时,常有泥皮被震落下来,让人提心吊胆,房顶漏雨厉害,每当下雨屋里摆满了盆盆罐罐,外面大下,屋里小下,房顶长出了茂密的杂草。1963年7月,一场大雨后,我们住的房间后墙轰然倒塌,幸亏本家爱众叔,使我们母子四人幸免于难。这些都在提醒我们:这是一座不宜再居住的危房了。
房子摇摇欲坠,盖房迫在眉睫,在六十年代初期,吃了上顿没有下顿,温饱问题没有解决,盖房修屋,是敢想不敢为的大事,村里没有一户人家能盖得起新房。居有所屋,是人类生存的起码要求,父母有了盖房的打算。
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盖房首先准备木料,在农村盖六间土木结构的房子,门窗、房檩要用很多木料,单是房檩要用42根,除去利旧外,还差18根,好在爷爷种的榆树、柳树都已成才,我当年13岁,爸爸刨树,我帮着砍树枝,利用冰面的滑力把木头拉到村边。盖房需要大量的土坯,那时穷,请不起人来帮工,伯父、爸爸哥俩自己动手,在村东南角的空地里,自己打土坯。因为地处冀中平原,黑龙港流域,土壤多为粘质,土坯光洁牢固但较为怕水不耐冲刷。我小时候见过的土坯房,大多有数十年的历史。坯墙毕竟不如砖墙坚固,拿把铁锹就能在墙上豁开个洞。泥墙承重差,必须加大墙的厚度来支撑屋顶,所以窗户就不可能开的太大,采光必然受到影响。打坯是强度很大的一项劳动,首先要阴土,把地面刨松,泼上水,使土含有东莞SEO优化一定水分,这样利于土的凝结,打坯的模子是用枣木做的,硬度好,耐摩擦,模子长500mm,宽350mm,厚80mm,触头是由20斤左右的方石做成,方石头上凿一个100mm深的圆洞,安装上木把,打坯人站在坯模上,左右脚不停摆动,用触头将土夯实。打坯必须两人合作,一人供土,一人打坯,高强度的劳动,老弱病残是干不成的。经过40天的劳作,12000多块土坯做成了。
我们是在原有宅基地上建房,木料、土坯基本备齐后,父母开始日夜忙碌,收拾东西,先搬到矮小的偏房暂住。拆旧房那天,帮忙的乡邻喊着口号推倒大墙,呼嗵一声,尘土和黑灰弥漫在院子周围。我们把能利用的木料。砖头烟囱防腐捡起码放整齐。接着开始垫房基地,房基地的标高,要照顾到前后左右的邻居,低了有水排不出,高了前后邻居有意见。房基垫到标高后,需要把墙基夯实。打夯是一项群体性的劳动,一般夜间进行,打夯喊号是父亲的长项,村里谁家盖房修屋,首先把我父亲请去喊号,悠扬高亢的打夯号子会使乡亲们不请自来,这在农村,来的人多少,也是人缘好坏的象征。夯是用钢铸成的,有二百斤重,钢夯周围的鼻子拴上大绳,人们拽着大绳,随着号子的节奏起落。我们家打夯那晚,村里乡亲一家来俩,一家来仨,院子到处站满了人,从晚饭后开始,打夯直至深夜,三个多小时,墙基夯实啦,我们准备薄酒感谢那些前来帮忙的乡亲。那时村里盖房子,形成了一个习惯:互相帮忙,主人家准备午饭一顿。因为大家都很穷,请不起工,只有这样,才能解决盖房用工多而集中的难题。正式盖房开始了,村里乡亲们都来帮忙,我也背着筐头,捡拾砖头,填墙基的槽子,帮着搬坯。小孩搬坯,肚子吃亏,一个十二、三岁的孩子,30多斤重的土坯,一天搬运上百块,难度可想而知。意志、毅力、耐力也就这样磨练出来了。房子越盖越高,耍坯是个气力和巧劲的活,往上扔5米多高,而且在上面砌墙的人要接住,不然,掉下来土坯要摔坏,还可能砸着人。房子一天天长高,请来木匠做房梁,修整房檩,叮叮当当,乒乒乓乓,热火朝天。盖房上梁是头等喜事,妈妈乐呵呵,到供销社买来红纸,包在房子的脊檩上,用铜钱和五颜六色的花布轧成花,系在上面,意味着房宅招财进宝,图个吉利。找先生看好时刻,鞭炮齐鸣,大梁缓缓架起,稳稳的放在大墙上。妈妈激动得直抹眼泪,爸爸分别给每位来帮忙的乡亲们敬烟。一阵热闹平静了,房子逐渐露出靓丽的容颜,在自家的辛苦劳动和乡亲们的热心帮助下,1964年冬季,我们实现了几辈人想盖新房的心愿。
我1977年结婚,当年参加工作。1980年弟弟订婚。显然祖孙四代,婆媳,妯娌10口人的大家庭六间房显得拥挤。1981年,父亲向村里申请宅基地,父亲和弟弟在距离老宅济南seo优化200m的地方盖了5间里生外熟(即外侧是砖,里侧是土坯)的房子。1983年兄弟分家,我把新房让给了弟弟,我仍和奶奶,父母住在一起。
1987年,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,农民种地的收获,交够国家的,留够集体的,剩多剩少都是自己的。再加我在城市工作,月有近百元的固定收入,家庭经济条件逐步好转,改善住房条件成为可能。我计划翻建旧房。奶奶1984年6月去世,父母年事以高,盖房当然非我莫属了。盖房乃人生大事,操心,受累,不亚于国家建设一条铁路工程。当时我手里有1000多元钱,向亲友借了几百,这样盖房准备工作开始啦。
过去穷得时候,盖房大多是土木结构,有钱的人家买上几百块南京seo优化培训红砖,把四个角包起来,在我们那里叫四条腿落地。进入八十年代末期,农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,住房也要跟上这个时代。盖房由土木结构改为砖木结构是必然趋势。木料、砖瓦是建房的主要材料,我根据房子的建筑面积、高度、宽度,先期购进红砖25000块,瓦3000叶,2X1.5m窗户3个,2.5X1.5m门2个。盖6间房子25000块红砖显然不够,我请亲友帮忙,脱砖坯25000块,砖坯和红砖大小一致,准备房子后大墙采用里生外熟的砌法。
盖房还需要粘合剂,这就是土和石灰了。土这东西,我们这里遍地都是,土质粘性大,细腻密实,不用花钱。不易取得的东西就是石灰了。因为平原没有石灰岩,石灰的原料只能去山区运来。然后在县城的石灰窑烧制成生石灰。然后在论吨出售。生石灰买来之后,除了一小部分呈细密的粉末状之外,其他的都还是大块的块状。这时就要将生石灰淋出来,制备成熟石灰。其法:先在平地上用砖砌一池,一端开口,用以铁网在开口处过滤。在这开口下深掘一池,约两米深。置生石灰于砖池内,引清水冲淋。生石灰与水反应,生成熟石灰,落入两m深之池中。如此反复,一直添加,让生石灰全部反应崩裂,被冲入池中。待池中水渗入地下,石灰不再发热,则用土覆盖。用石灰时掘开地面,即可挖出熟石灰膏。一般土法烧的生石灰都烧不透,最后总会留下个浑圆的石灰石的核,这个核是不会被水化掉的,最后就和一些杂质留在砖池子里,好像一堆土豆。熟石灰一次用不完,可以用土掩埋,下次再用的时候再挖开就是了。
砖和石灰备好,还需备下木材,做梁最好用松木,不过平原基本无松树,只好从外地运,价格不菲。幸好院子里种的榆树、杨树,盖房的时候正好成材,木头的事情,就这么解决了。
在六、七十年代,农村家家都穷,盖房一般采用帮工的方式。那时,村里谁家盖房修屋,不去帮几天忙,从心里感觉对不住人家。进入八十年代,市场经济了,互相帮忙的风气日渐淡薄,村里出现了承包盖房修屋的包工队。尤其是我多年在外地工作,村里谁家盖房修屋,大事小情帮忙不多,不愿麻烦乡亲替我受累。把建房工程包出去,虽花点钱,但省心,省力,我安川变频器用一百元一间的价格把全部建房工程包了出去。
包工队进场了,50多人的午饭我们准备,邻居的婶子、大娘、嫂子来帮着做饭。当家的哥们弟兄来帮着推砖、运土。我们爷仨随时听从包工队吆喝,缺什么,拿什么。十几天的时间,6间砖木结构的新房拔地而起,新房子起脊挂瓦,砖墙水泥勾缝,墙体下部裙子、散水,用水泥、砂子抹成。20X23m的院落平整完毕。砖木结构的新房,宽敞的院落,引来乡亲们羡慕的目光。
经过半年多的墙体自然沉降和风干,我们进行了内部简单装修,门窗油漆里黄外绿,安装好玻璃纱扇。购置了家具、电器,1988年5月,我们搬进了新房。
搬进新房,有一些很好的想法,我要努力去一个一个实现。
我傢的老房子,是爺爺的爸爸張羅蓋起來的。是6間坐北朝南土木結構的房子,聽奶奶說,老爺爺年輕時是做牲畜買賣的經紀人,攢下點錢,給三個兒子先後建起三座宅院,還置辦瞭120畝地,在當時當地,也算富裕人傢。爺爺排行老二,我們傢祖孫三代12口人就住在老爺爺建起的這個院子裡。從我記事起,就看到我傢的房子又舊又破,據村裡的老人說,這座房子已有百年歷史。墻體是土墻,用土坯砌成。由於年代久遠,房基藍磚已經風化松動,墻面上出現瞭大大小小的裂縫,每當遇到下雨打雷時,常有泥皮被震落下來,讓人提心吊膽,房頂漏雨厲害,每當下雨屋裡擺滿瞭盆盆罐罐,外面大下,屋裡小下,房頂長出瞭茂密的雜草。1963年7月,一場大雨後,争论我們住的房間後墻轟然倒塌,幸虧本傢愛眾叔,使我們母子四人幸免於難。這些都在提醒我們:這是一座不宜再居住的危房瞭。
房子搖搖欲墜,蓋房迫在眉睫,在六十年代初期,吃瞭上頓沒有下頓,溫飽問題沒有解決,蓋房修屋,是敢想不敢為的大事,村裡沒有一戶人傢能蓋得起新房。居有所屋,是人類生存的起碼要求,父母有瞭蓋房的打算。
兵馬未動,糧草先行。蓋房首先準備木料,在農村蓋六間土木結構的房子,門窗、房檁要用很多木料,單是房檁要用42根,除去利舊外,還差18根,好在爺爺種的榆樹、柳樹都已成才,我當年13歲,爸爸刨樹,我幫著砍樹枝,利用冰面的滑力把木頭拉到村邊。蓋房需要大量的土坯,那時窮,請不起人來幫工,伯父、爸爸哥倆自己動手,在村東南角的空地裡,自己打土坯。因為地處冀中平原,黑龍港流域,土壤多為粘質,土坯光潔牢固但較為怕水不耐沖刷。我小時候見過的土坯房,大多有數十年的歷史。坯墻畢竟不如磚墻堅固,拿把鐵鍬就能在墻上豁開個洞。泥墻承重差,必須加大墻的厚度來支撐屋頂,所以窗戶就不可能開的太大,采光必然受到影響。打坯是強度很大的一項勞動,首先要陰土,把地面刨松,潑上水,使土含有一定水分,這樣利於土的凝結,打坯的模子是用棗木做的,硬度好,耐摩擦,模子長500mm,寬350mm,厚80mm,觸頭是由20斤左右的方石做成,方石頭上鑿一個100mm深的圓洞,安裝上木把,打坯人站在坯e有多少爱可模上,左右腳不停擺動,用觸頭將土夯實。打坯必須兩人合作,一人供土,一人打坯,高強度的勞動,老弱病殘是幹不成的。經過40天的勞作,12000多塊土坯做成瞭。
我們是在原有宅基地上建房,木料、土坯基本備齊後,父母開始日夜忙碌,收拾東西,先搬到矮小的偏房暫住。拆舊房那天,幫忙的鄉鄰喊著口號推倒大墻自由太远,现实太近,呼嗵一聲,塵土和黑灰彌漫在院子周圍。我們把能利用的木料。磚頭撿起碼放整齊。接著開始墊房基地,房基地的標高,要照顧到前後左右的鄰居,低瞭有水排不出,高瞭前後鄰居有意見。房基墊到標高後,需要把墻基夯實。打夯是一項群體性的勞動,一般夜間進行,打夯喊號是父親的長項,村裡誰傢蓋房修屋,首先把我父親請去喊號,悠揚高亢的打夯號子會使鄉親們不請自來,這在農村,來的人多少,也是人緣好壞的象征。夯是用鋼鑄成的,有二百斤重,鋼夯周圍的鼻子拴上大繩,人們拽著大繩,隨著號子的節奏起落。我們傢打夯那晚,村裡鄉親一傢來倆,一傢來仨,院子到處站滿瞭人,從晚飯後開始,打夯直至深夜,三個多小時,墻基夯實啦,我們準備薄酒感謝那些前來幫忙的鄉親。那時村裡蓋房子,形成瞭一個習慣:互相幫忙,主人傢準備午飯一頓。因為大傢都很窮,請不起工,隻有這樣,才能解決蓋房用工多而集中的難題。正式蓋房開始瞭,村裡鄉親們都來幫忙,我也背著筐頭,撿拾磚頭,填墻基的槽子,幫著搬坯。小孩搬坯,肚子吃虧,一個十二、三歲的孩子,30多斤重的土坯,一天搬運上百塊,難度可想而知。意志、毅力、耐力也就這樣磨練出來瞭。房子越蓋越高,耍坯是個氣力和巧勁的活,往上扔5米多高,而且在上面砌墻的人要接住,不然,掉下來土坯要摔壞,還可能砸著人。房子一天天長高,請來木匠做房梁,修整房檁,叮叮當當,乒乒乓乓,熱火朝天。蓋房上梁是頭等喜事,媽媽樂呵呵,到供銷社買來紅紙,包在房我们现此情可子的脊檁上,用銅錢和五顏六色的花佈軋成花,系在上面,意味著房宅招財進寶,圖個吉利。找先生看好時刻,鞭炮齊鳴,大梁緩緩架起,穩穩的放在大墻上。媽媽激動得直抹眼淚,爸爸分別給每位來幫忙的鄉親們敬煙。一陣熱鬧平靜瞭,房子逐漸露出靚麗的容顏,在自傢的辛苦勞動和鄉親們的熱心幫助下,1964年冬季,我們實現瞭幾輩人想蓋新房的心願。
我1977年結婚,當年參加工作。1980年弟弟訂婚。顯然祖孫四代,婆媳,妯娌10口人的大傢庭六間房顯得擁擠。1981年,父親向村裡申請宅基地,父親和弟弟在距離老宅200m的地方蓋瞭5間裡生外熟(即外側是磚,裡側是土坯)的房子。1983年兄弟分傢,我把新房讓給瞭弟弟,我仍和奶奶,父母住在一起。
1987年,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,農民種地的收獲,交夠國傢的,留夠集體的,剩多剩少都是自己的。再加我在城市工作,月有近百元的固定收入,傢庭經濟條件逐步好轉,改善住房條件成為可能。我計劃翻建舊房。奶奶1984年6月去世,父母年事以高,蓋房當然非我莫屬瞭。蓋房乃人生大事,操心,受累,不亞於國傢建設一條鐵路工程。當時我手裡有1000多元錢,向親友借瞭幾百,這樣蓋房準備工作開始啦。
過去窮得時候,蓋房大多是土木結構,有錢的人傢買上幾百塊紅磚,把四個角包起來,在我們那裡叫四條腿落地。進入八十年代末期,農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,住房也要跟上這個時代。蓋房由土木結構改為磚木結構是必然趨勢。木料、磚瓦是建房的主要材料,我根據房子的建築面積、高度、寬度,先期購進紅磚25000塊,瓦3000葉,2X1.5m窗戶3個,2.5X1.5m門2個。蓋6間房子25000塊紅磚顯然不夠,我請親友幫忙,脫磚坯25000塊,磚坯写挚爱亲人的和紅磚大小一致,準備房子後大墻采用裡生外熟的砌法。
蓋房還需要粘合劑,這就是土和石灰瞭。土這東西,我們這裡遍地都是,土質粘性大,細膩密實,不用花錢。不易取得的東西就是石灰瞭。因為平原沒有石灰巖,石灰的原料隻能去山區運來。然後在縣城的石灰窯燒制成生石灰。然後在論噸出售。生石灰買來之後,除瞭一小部分呈細密的粉末狀之外,其他的都還是大塊的塊狀。這時就要將生石灰淋出來,制備成熟石灰。其法:先在平地上用磚砌一池,一端開口,用以鐵網在開口處過濾。在這開口下深掘一池,約兩米深。置生石灰於磚池內,引清水沖淋。生石灰與水反應,生成熟石灰,落入兩m深之池中。如此反復,一直添加,讓生石灰全部反應崩裂,被沖入池中。待池中水滲入地下,石灰不再發熱,則用土覆蓋。用石灰時掘開地面,即可挖出熟石灰膏。一般土法燒的生石灰都燒不透,最後總會留下個渾圓的石灰石的核,這個核是不會被水化掉的,最後就和一些雜質留在磚池子裡,好像一堆土豆。熟石灰一次用不完,可以用土掩埋,下次再用的時候再挖開就是瞭。
磚和石灰備好,還需備下木材,做梁最好用松木,不過平原基本無松樹,隻好從外地運,價格不菲。幸好院子裡種的榆樹、楊樹,蓋房的時候正好成材,木頭的事情,就這麼解決瞭。
在六、七十年代,農村傢傢都窮,蓋房一般采用幫工的方式。那時,村裡誰傢蓋房修屋,不去幫幾天忙,從心裡感覺對不住人傢。進入八十年代,市場經濟瞭,互相幫忙的風氣日漸淡薄,村裡出現瞭承包蓋房修屋的包工隊。尤其是我多年在外地工作,村裡誰傢蓋房修屋,大事小情幫忙不多,不願麻煩鄉親替我受累。把建房工程包出去,雖花點錢,但省心,省力,我用一百元一間的價格把全部建房工程包瞭出去。
包工隊進場瞭,50多人的午飯我們準備,鄰居的嬸子、大娘、嫂子來幫著做飯。當傢的哥們弟兄來幫著推磚、運土。我們爺仨隨時聽從包工隊吆喝,缺什一朵花的诱或麼,拿什麼。十幾天的時間,6間磚木結構的新房拔地而起,新房子起脊掛瓦,磚墻水泥勾縫,墻體下部裙子、散水,用水泥、砂子抹成。20X23m的院落平整完畢。磚木結構的新房,寬敞的院落,引來鄉親們羨慕的目光。
經過半年多的墻體自然沉降和風幹,我們進行瞭內部簡單裝修,門窗油漆裡黃外綠,安裝好玻璃紗扇。購置瞭傢具、電器,1988年5月,我們搬進瞭新房。
搬進新房,有一些很好的想法,我要努力去一個一個實現。
房子摇摇欲坠,盖房迫在眉睫,在六十年代初期,吃了上顿没有下顿,温饱问题没有解决,盖房修屋,是敢想不敢为的大事,村里没有一户人家能盖得起新房。居有所屋,是人类生存的起码要求,父母有了盖房的打算。
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盖房首先准备木料,在农村盖六间土木结构的房子,门窗、房檩要用很多木料,单是房檩要用42根,除去利旧外,还差18根,好在爷爷种的榆树、柳树都已成才,我当年13岁,爸爸刨树,我帮着砍树枝,利用冰面的滑力把木头拉到村边。盖房需要大量的土坯,那时穷,请不起人来帮工,伯父、爸爸哥俩自己动手,在村东南角的空地里,自己打土坯。因为地处冀中平原,黑龙港流域,土壤多为粘质,土坯光洁牢固但较为怕水不耐冲刷。我小时候见过的土坯房,大多有数十年的历史。坯墙毕竟不如砖墙坚固,拿把铁锹就能在墙上豁开个洞。泥墙承重差,必须加大墙的厚度来支撑屋顶,所以窗户就不可能开的太大,采光必然受到影响。打坯是强度很大的一项劳动,首先要阴土,把地面刨松,泼上水,使土含有东莞SEO优化一定水分,这样利于土的凝结,打坯的模子是用枣木做的,硬度好,耐摩擦,模子长500mm,宽350mm,厚80mm,触头是由20斤左右的方石做成,方石头上凿一个100mm深的圆洞,安装上木把,打坯人站在坯模上,左右脚不停摆动,用触头将土夯实。打坯必须两人合作,一人供土,一人打坯,高强度的劳动,老弱病残是干不成的。经过40天的劳作,12000多块土坯做成了。
我们是在原有宅基地上建房,木料、土坯基本备齐后,父母开始日夜忙碌,收拾东西,先搬到矮小的偏房暂住。拆旧房那天,帮忙的乡邻喊着口号推倒大墙,呼嗵一声,尘土和黑灰弥漫在院子周围。我们把能利用的木料。砖头烟囱防腐捡起码放整齐。接着开始垫房基地,房基地的标高,要照顾到前后左右的邻居,低了有水排不出,高了前后邻居有意见。房基垫到标高后,需要把墙基夯实。打夯是一项群体性的劳动,一般夜间进行,打夯喊号是父亲的长项,村里谁家盖房修屋,首先把我父亲请去喊号,悠扬高亢的打夯号子会使乡亲们不请自来,这在农村,来的人多少,也是人缘好坏的象征。夯是用钢铸成的,有二百斤重,钢夯周围的鼻子拴上大绳,人们拽着大绳,随着号子的节奏起落。我们家打夯那晚,村里乡亲一家来俩,一家来仨,院子到处站满了人,从晚饭后开始,打夯直至深夜,三个多小时,墙基夯实啦,我们准备薄酒感谢那些前来帮忙的乡亲。那时村里盖房子,形成了一个习惯:互相帮忙,主人家准备午饭一顿。因为大家都很穷,请不起工,只有这样,才能解决盖房用工多而集中的难题。正式盖房开始了,村里乡亲们都来帮忙,我也背着筐头,捡拾砖头,填墙基的槽子,帮着搬坯。小孩搬坯,肚子吃亏,一个十二、三岁的孩子,30多斤重的土坯,一天搬运上百块,难度可想而知。意志、毅力、耐力也就这样磨练出来了。房子越盖越高,耍坯是个气力和巧劲的活,往上扔5米多高,而且在上面砌墙的人要接住,不然,掉下来土坯要摔坏,还可能砸着人。房子一天天长高,请来木匠做房梁,修整房檩,叮叮当当,乒乒乓乓,热火朝天。盖房上梁是头等喜事,妈妈乐呵呵,到供销社买来红纸,包在房子的脊檩上,用铜钱和五颜六色的花布轧成花,系在上面,意味着房宅招财进宝,图个吉利。找先生看好时刻,鞭炮齐鸣,大梁缓缓架起,稳稳的放在大墙上。妈妈激动得直抹眼泪,爸爸分别给每位来帮忙的乡亲们敬烟。一阵热闹平静了,房子逐渐露出靓丽的容颜,在自家的辛苦劳动和乡亲们的热心帮助下,1964年冬季,我们实现了几辈人想盖新房的心愿。
我1977年结婚,当年参加工作。1980年弟弟订婚。显然祖孙四代,婆媳,妯娌10口人的大家庭六间房显得拥挤。1981年,父亲向村里申请宅基地,父亲和弟弟在距离老宅济南seo优化200m的地方盖了5间里生外熟(即外侧是砖,里侧是土坯)的房子。1983年兄弟分家,我把新房让给了弟弟,我仍和奶奶,父母住在一起。
1987年,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,农民种地的收获,交够国家的,留够集体的,剩多剩少都是自己的。再加我在城市工作,月有近百元的固定收入,家庭经济条件逐步好转,改善住房条件成为可能。我计划翻建旧房。奶奶1984年6月去世,父母年事以高,盖房当然非我莫属了。盖房乃人生大事,操心,受累,不亚于国家建设一条铁路工程。当时我手里有1000多元钱,向亲友借了几百,这样盖房准备工作开始啦。
过去穷得时候,盖房大多是土木结构,有钱的人家买上几百块南京seo优化培训红砖,把四个角包起来,在我们那里叫四条腿落地。进入八十年代末期,农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,住房也要跟上这个时代。盖房由土木结构改为砖木结构是必然趋势。木料、砖瓦是建房的主要材料,我根据房子的建筑面积、高度、宽度,先期购进红砖25000块,瓦3000叶,2X1.5m窗户3个,2.5X1.5m门2个。盖6间房子25000块红砖显然不够,我请亲友帮忙,脱砖坯25000块,砖坯和红砖大小一致,准备房子后大墙采用里生外熟的砌法。
盖房还需要粘合剂,这就是土和石灰了。土这东西,我们这里遍地都是,土质粘性大,细腻密实,不用花钱。不易取得的东西就是石灰了。因为平原没有石灰岩,石灰的原料只能去山区运来。然后在县城的石灰窑烧制成生石灰。然后在论吨出售。生石灰买来之后,除了一小部分呈细密的粉末状之外,其他的都还是大块的块状。这时就要将生石灰淋出来,制备成熟石灰。其法:先在平地上用砖砌一池,一端开口,用以铁网在开口处过滤。在这开口下深掘一池,约两米深。置生石灰于砖池内,引清水冲淋。生石灰与水反应,生成熟石灰,落入两m深之池中。如此反复,一直添加,让生石灰全部反应崩裂,被冲入池中。待池中水渗入地下,石灰不再发热,则用土覆盖。用石灰时掘开地面,即可挖出熟石灰膏。一般土法烧的生石灰都烧不透,最后总会留下个浑圆的石灰石的核,这个核是不会被水化掉的,最后就和一些杂质留在砖池子里,好像一堆土豆。熟石灰一次用不完,可以用土掩埋,下次再用的时候再挖开就是了。
砖和石灰备好,还需备下木材,做梁最好用松木,不过平原基本无松树,只好从外地运,价格不菲。幸好院子里种的榆树、杨树,盖房的时候正好成材,木头的事情,就这么解决了。
在六、七十年代,农村家家都穷,盖房一般采用帮工的方式。那时,村里谁家盖房修屋,不去帮几天忙,从心里感觉对不住人家。进入八十年代,市场经济了,互相帮忙的风气日渐淡薄,村里出现了承包盖房修屋的包工队。尤其是我多年在外地工作,村里谁家盖房修屋,大事小情帮忙不多,不愿麻烦乡亲替我受累。把建房工程包出去,虽花点钱,但省心,省力,我安川变频器用一百元一间的价格把全部建房工程包了出去。
包工队进场了,50多人的午饭我们准备,邻居的婶子、大娘、嫂子来帮着做饭。当家的哥们弟兄来帮着推砖、运土。我们爷仨随时听从包工队吆喝,缺什么,拿什么。十几天的时间,6间砖木结构的新房拔地而起,新房子起脊挂瓦,砖墙水泥勾缝,墙体下部裙子、散水,用水泥、砂子抹成。20X23m的院落平整完毕。砖木结构的新房,宽敞的院落,引来乡亲们羡慕的目光。
经过半年多的墙体自然沉降和风干,我们进行了内部简单装修,门窗油漆里黄外绿,安装好玻璃纱扇。购置了家具、电器,1988年5月,我们搬进了新房。
搬进新房,有一些很好的想法,我要努力去一个一个实现。
我傢的老房子,是爺爺的爸爸張羅蓋起來的。是6間坐北朝南土木結構的房子,聽奶奶說,老爺爺年輕時是做牲畜買賣的經紀人,攢下點錢,給三個兒子先後建起三座宅院,還置辦瞭120畝地,在當時當地,也算富裕人傢。爺爺排行老二,我們傢祖孫三代12口人就住在老爺爺建起的這個院子裡。從我記事起,就看到我傢的房子又舊又破,據村裡的老人說,這座房子已有百年歷史。墻體是土墻,用土坯砌成。由於年代久遠,房基藍磚已經風化松動,墻面上出現瞭大大小小的裂縫,每當遇到下雨打雷時,常有泥皮被震落下來,讓人提心吊膽,房頂漏雨厲害,每當下雨屋裡擺滿瞭盆盆罐罐,外面大下,屋裡小下,房頂長出瞭茂密的雜草。1963年7月,一場大雨後,争论我們住的房間後墻轟然倒塌,幸虧本傢愛眾叔,使我們母子四人幸免於難。這些都在提醒我們:這是一座不宜再居住的危房瞭。
房子搖搖欲墜,蓋房迫在眉睫,在六十年代初期,吃瞭上頓沒有下頓,溫飽問題沒有解決,蓋房修屋,是敢想不敢為的大事,村裡沒有一戶人傢能蓋得起新房。居有所屋,是人類生存的起碼要求,父母有瞭蓋房的打算。
兵馬未動,糧草先行。蓋房首先準備木料,在農村蓋六間土木結構的房子,門窗、房檁要用很多木料,單是房檁要用42根,除去利舊外,還差18根,好在爺爺種的榆樹、柳樹都已成才,我當年13歲,爸爸刨樹,我幫著砍樹枝,利用冰面的滑力把木頭拉到村邊。蓋房需要大量的土坯,那時窮,請不起人來幫工,伯父、爸爸哥倆自己動手,在村東南角的空地裡,自己打土坯。因為地處冀中平原,黑龍港流域,土壤多為粘質,土坯光潔牢固但較為怕水不耐沖刷。我小時候見過的土坯房,大多有數十年的歷史。坯墻畢竟不如磚墻堅固,拿把鐵鍬就能在墻上豁開個洞。泥墻承重差,必須加大墻的厚度來支撐屋頂,所以窗戶就不可能開的太大,采光必然受到影響。打坯是強度很大的一項勞動,首先要陰土,把地面刨松,潑上水,使土含有一定水分,這樣利於土的凝結,打坯的模子是用棗木做的,硬度好,耐摩擦,模子長500mm,寬350mm,厚80mm,觸頭是由20斤左右的方石做成,方石頭上鑿一個100mm深的圓洞,安裝上木把,打坯人站在坯e有多少爱可模上,左右腳不停擺動,用觸頭將土夯實。打坯必須兩人合作,一人供土,一人打坯,高強度的勞動,老弱病殘是幹不成的。經過40天的勞作,12000多塊土坯做成瞭。
我們是在原有宅基地上建房,木料、土坯基本備齊後,父母開始日夜忙碌,收拾東西,先搬到矮小的偏房暫住。拆舊房那天,幫忙的鄉鄰喊著口號推倒大墻自由太远,现实太近,呼嗵一聲,塵土和黑灰彌漫在院子周圍。我們把能利用的木料。磚頭撿起碼放整齊。接著開始墊房基地,房基地的標高,要照顧到前後左右的鄰居,低瞭有水排不出,高瞭前後鄰居有意見。房基墊到標高後,需要把墻基夯實。打夯是一項群體性的勞動,一般夜間進行,打夯喊號是父親的長項,村裡誰傢蓋房修屋,首先把我父親請去喊號,悠揚高亢的打夯號子會使鄉親們不請自來,這在農村,來的人多少,也是人緣好壞的象征。夯是用鋼鑄成的,有二百斤重,鋼夯周圍的鼻子拴上大繩,人們拽著大繩,隨著號子的節奏起落。我們傢打夯那晚,村裡鄉親一傢來倆,一傢來仨,院子到處站滿瞭人,從晚飯後開始,打夯直至深夜,三個多小時,墻基夯實啦,我們準備薄酒感謝那些前來幫忙的鄉親。那時村裡蓋房子,形成瞭一個習慣:互相幫忙,主人傢準備午飯一頓。因為大傢都很窮,請不起工,隻有這樣,才能解決蓋房用工多而集中的難題。正式蓋房開始瞭,村裡鄉親們都來幫忙,我也背著筐頭,撿拾磚頭,填墻基的槽子,幫著搬坯。小孩搬坯,肚子吃虧,一個十二、三歲的孩子,30多斤重的土坯,一天搬運上百塊,難度可想而知。意志、毅力、耐力也就這樣磨練出來瞭。房子越蓋越高,耍坯是個氣力和巧勁的活,往上扔5米多高,而且在上面砌墻的人要接住,不然,掉下來土坯要摔壞,還可能砸著人。房子一天天長高,請來木匠做房梁,修整房檁,叮叮當當,乒乒乓乓,熱火朝天。蓋房上梁是頭等喜事,媽媽樂呵呵,到供銷社買來紅紙,包在房我们现此情可子的脊檁上,用銅錢和五顏六色的花佈軋成花,系在上面,意味著房宅招財進寶,圖個吉利。找先生看好時刻,鞭炮齊鳴,大梁緩緩架起,穩穩的放在大墻上。媽媽激動得直抹眼淚,爸爸分別給每位來幫忙的鄉親們敬煙。一陣熱鬧平靜瞭,房子逐漸露出靚麗的容顏,在自傢的辛苦勞動和鄉親們的熱心幫助下,1964年冬季,我們實現瞭幾輩人想蓋新房的心願。
我1977年結婚,當年參加工作。1980年弟弟訂婚。顯然祖孫四代,婆媳,妯娌10口人的大傢庭六間房顯得擁擠。1981年,父親向村裡申請宅基地,父親和弟弟在距離老宅200m的地方蓋瞭5間裡生外熟(即外側是磚,裡側是土坯)的房子。1983年兄弟分傢,我把新房讓給瞭弟弟,我仍和奶奶,父母住在一起。
1987年,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,農民種地的收獲,交夠國傢的,留夠集體的,剩多剩少都是自己的。再加我在城市工作,月有近百元的固定收入,傢庭經濟條件逐步好轉,改善住房條件成為可能。我計劃翻建舊房。奶奶1984年6月去世,父母年事以高,蓋房當然非我莫屬瞭。蓋房乃人生大事,操心,受累,不亞於國傢建設一條鐵路工程。當時我手裡有1000多元錢,向親友借瞭幾百,這樣蓋房準備工作開始啦。
過去窮得時候,蓋房大多是土木結構,有錢的人傢買上幾百塊紅磚,把四個角包起來,在我們那裡叫四條腿落地。進入八十年代末期,農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,住房也要跟上這個時代。蓋房由土木結構改為磚木結構是必然趨勢。木料、磚瓦是建房的主要材料,我根據房子的建築面積、高度、寬度,先期購進紅磚25000塊,瓦3000葉,2X1.5m窗戶3個,2.5X1.5m門2個。蓋6間房子25000塊紅磚顯然不夠,我請親友幫忙,脫磚坯25000塊,磚坯写挚爱亲人的和紅磚大小一致,準備房子後大墻采用裡生外熟的砌法。
蓋房還需要粘合劑,這就是土和石灰瞭。土這東西,我們這裡遍地都是,土質粘性大,細膩密實,不用花錢。不易取得的東西就是石灰瞭。因為平原沒有石灰巖,石灰的原料隻能去山區運來。然後在縣城的石灰窯燒制成生石灰。然後在論噸出售。生石灰買來之後,除瞭一小部分呈細密的粉末狀之外,其他的都還是大塊的塊狀。這時就要將生石灰淋出來,制備成熟石灰。其法:先在平地上用磚砌一池,一端開口,用以鐵網在開口處過濾。在這開口下深掘一池,約兩米深。置生石灰於磚池內,引清水沖淋。生石灰與水反應,生成熟石灰,落入兩m深之池中。如此反復,一直添加,讓生石灰全部反應崩裂,被沖入池中。待池中水滲入地下,石灰不再發熱,則用土覆蓋。用石灰時掘開地面,即可挖出熟石灰膏。一般土法燒的生石灰都燒不透,最後總會留下個渾圓的石灰石的核,這個核是不會被水化掉的,最後就和一些雜質留在磚池子裡,好像一堆土豆。熟石灰一次用不完,可以用土掩埋,下次再用的時候再挖開就是瞭。
磚和石灰備好,還需備下木材,做梁最好用松木,不過平原基本無松樹,隻好從外地運,價格不菲。幸好院子裡種的榆樹、楊樹,蓋房的時候正好成材,木頭的事情,就這麼解決瞭。
在六、七十年代,農村傢傢都窮,蓋房一般采用幫工的方式。那時,村裡誰傢蓋房修屋,不去幫幾天忙,從心裡感覺對不住人傢。進入八十年代,市場經濟瞭,互相幫忙的風氣日漸淡薄,村裡出現瞭承包蓋房修屋的包工隊。尤其是我多年在外地工作,村裡誰傢蓋房修屋,大事小情幫忙不多,不願麻煩鄉親替我受累。把建房工程包出去,雖花點錢,但省心,省力,我用一百元一間的價格把全部建房工程包瞭出去。
包工隊進場瞭,50多人的午飯我們準備,鄰居的嬸子、大娘、嫂子來幫著做飯。當傢的哥們弟兄來幫著推磚、運土。我們爺仨隨時聽從包工隊吆喝,缺什一朵花的诱或麼,拿什麼。十幾天的時間,6間磚木結構的新房拔地而起,新房子起脊掛瓦,磚墻水泥勾縫,墻體下部裙子、散水,用水泥、砂子抹成。20X23m的院落平整完畢。磚木結構的新房,寬敞的院落,引來鄉親們羨慕的目光。
經過半年多的墻體自然沉降和風幹,我們進行瞭內部簡單裝修,門窗油漆裡黃外綠,安裝好玻璃紗扇。購置瞭傢具、電器,1988年5月,我們搬進瞭新房。
搬進新房,有一些很好的想法,我要努力去一個一個實現。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